尽管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已经有60-70年的时间,但是,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发展还是要数2010年深度学习的突破,因而人工智不只是一种高科技项目,而且是一种全新的学科,具有开创性、复杂性和高难性。由此,决定了人工智能人才的一才难求以及人才的待价而沽,并且人才培养的时间也较长和困难。
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日前发布了业内首份《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该报告基于领英全球5亿高端人才大数据,对全球AI领域核心技术人才的现状、流动趋势和供需情况做了系列深入分析。
“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基于领英平台的全球人工智能(AI)领域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高居榜首,中国的相关人才总数超过5万人,位居全球第7。而且,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万,供求比例仅为1:10。此外,目前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数量最多的10个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印度、加拿大、法国、荷兰、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中国。
尽管业界和专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不同的预测,例如有的人把人工智能归结为人才、数据、基础设施和硅四个因素,也有人视为场景、数据、计算能力和人才四个要素,但是,对人工智能人才的肯定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如果统而言之得人才者得天下的话,现在则可以简化为,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要获得人工智能,就要得到人工智能人才。
比较而言,引进人才是一个捷径。对于人才的引进当然需要“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的紧迫感和求贤若渴,但也有相对于中国来说的特色渠道。经过全球许多国家几十年的耕耘和发展,AI领域早就积淀深厚,藏龙卧虎,只是人才在不同地域和国家分布不平衡而已,并且独具特点。特点之一是,全球华人的人工智能人才数量比例相对较高。这种得天独厚的特点为中国引进人才提供了条件。
专业界屡屡指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不足的一个特点是,人工智能人才的基础和经验不足,因此,需要从实干中学习,以及从年轻人中培养,例如,让有兴趣的高中生参与暑期学习,以及让人工智能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尽早参与工作和实际项目,以取得经验。
再加上其他方式,中国或许能在人工智能人才的获得上或占得先机,或是后来者居上。
Copyright © 2022 真术相成 ・ 蜀ICP备2022001576号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51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