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促进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型驱动力与战略技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均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与革新价值。在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的历史新阶段,如何充分利用新一代智能技术,构建适配、精准、分层的智能教学形态,实现“五育”融合的核心素养教育,进而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命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活动被数据化,对原始数据的采集、训练与挖掘成为智能教育的核心,其建模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直接影响系统输出的结果。基于智能学习空间与优化人工智能目标两个方面确立人工智能发展理念,可以形成“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新应用。
聚焦“育人”理念。技术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认知、技术和设计这三要素共同存在才能对学习产生深远影响。计算教育主义若将任何生动的教育现象符号化,则很难认识到教育中的真问题。因此,人工智能的教育场景研究要遵循真理与价值两大原则,更加完善数据产权的界定,加速形成未来智能教育的数据分类,为正在发生的技术和教育创新提供支持。未来应从单一场景向多场景甚至全场景拓展,继续深入探索场景驱动的智能服务模型,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开发原型系统并展开规模性验证。
构建减负增效智能教育形态。在“双减”背景下,实现智能技术与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作业服务和管理评价等的融合,构建适应性的智能教育实践模式和服务样态。在课内教学上,创设智能学习环境,实现教学模式创新,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度学习。在课后服务上,要大力倡导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深度介入,通过智能技术支持的双屏互动、双师教学等开展场馆学习,丰富学生生活,缩小数字鸿沟。在课后作业实施上,教师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测评,在人机协同赋能下系统思考作业相关要素,实现作业设计质量的整体提升。
革新家庭育人环境。家庭教育历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时代,技术的普惠性使得高速互联网接入与智能设备日益普及,家庭利用智能学习环境开展教育学习活动变得越来越方便。《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以及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推进,将有效推动家校协同育人与“书房革命”,营造更为浓厚的家庭终身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的课余生活会更加绚烂丰富。
创新多模态智能形态。智能技术介入学习过程的研究表明,采集学习者语言、眼动、表情、手势、姿态等多模态数据流,可以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情感状态、认知发展状况等进行更为深入与客观的分析。学校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更为精准地判断学情、为学生提供适合最近发展区的干预手段,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者学习力。为此,需要继续加强复杂计算模型的构建,发挥“多模态数据”的多维整体、真实境脉、实时连续优势,将伦理价值和准则内嵌于设计,以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创新。
发展交叉学科引领人工智能协调发展。人工智能教育需要以智能科学为基础进行数据建模研究,还需要开放的多学科视野,实行多主体协同创新,着力培育一批具备智能素养、数据建模、数据标注、教育场景转换的复合思维型跨界人才。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正兴起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建设热潮,诸多师范院校也开始拓展数据科学专业,并将智能教育素养作为教师“双核”素养之一进行培育。未来,应继续发挥高校基础理论研究优势,加强关键技术与前沿交叉领域的应用研究,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底层支撑。
在擘画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过程中,需要聚焦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下,通过重塑教育结构、变革教育供给关系、创新教学样态等方式,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发展,激发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从而赋能更加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
Copyright © 2022 真术相成 ・ 蜀ICP备2022001576号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5104号